二类灌浆料国家标准规范解析
二类灌浆料作为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修补加固材料,其性能指标和施工工艺在国家标准GB/T 50448-201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中有明确规定。该标准将灌浆料分为四类,其中二类灌浆料主要适用于设备基础二次灌浆、地脚螺栓锚固等工程场景。
材料性能指标方面,二类灌浆料需满足以下技术要求:抗压强度1天不低于20MPa,3天不低于40MPa,28天不低于60MPa;竖向膨胀率24h与3h差值应在0.02%-0.5%范围内;流动度初始值应≥300mm,30min保留值≥260mm;氯离子含量不超过0.1%。这些指标确保了材料具有早强、微膨胀、高流动性的特点。
从材料组成来看,二类灌浆料主要由以下成分构成:42.5级以上硅酸盐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占比约30%-50%;级配合理的石英砂作为骨料,粒径通常控制在0.16-2.5mm;膨胀组分多采用铝酸盐类膨胀剂,掺量1%-3%;外加剂包括高效减水剂、缓凝剂等,总掺量不超过5%。这种配比设计使材料兼具高强度与良好施工性能。
施工工艺要求严格遵循规范流程:
1. 基础处理:清除基层浮灰、油污,施工前24h充分湿润但不得有明水;
2. 搅拌工艺:建议采用机械搅拌,水料比控制在12%-14%,搅拌时间不少于3分钟;
3. 灌浆操作:从一侧连续灌注,避免分层,灌注高度超过1m时应采用导管下料;
4. 养护管理:终凝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保持湿润养护不少于7天,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措施。
在特殊环境施工时需注意:夏季高温时应选择早晚施工,冬季施工需采取加热保温措施;对于大体积灌浆,建议分仓分段施工,控制单次浇筑厚度不超过100mm;在振动环境下施工,需待灌浆料初凝后方可进行设备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