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灌浆料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修补加固材料,其性能指标和施工工艺在GB/T50448-201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中有明确规定。该标准将灌浆料分为四类,其中二类灌浆料指普通型水泥基灌浆材料,主要用于设备基础二次灌浆、地脚螺栓锚固等工程场景。
在材料性能方面,二类灌浆料需满足多项关键指标要求。抗压强度是重要指标之一,1天抗压强度应≥20MPa,3天≥40MPa,28天≥60MPa。竖向膨胀率控制在0.02%-0.5%范围内,确保灌浆体与基体紧密粘结。流动度初始值应≥290mm,30min保留值≥260mm,保证施工可操作性。氯离子含量需≤0.1%,避免对钢筋造成腐蚀。泌水率要求为0,确保材料均匀性。
二类灌浆料的主要组成包括:42.5级及以上硅酸盐水泥作为胶凝材料,粒径0.16-4.75mm的石英砂作为骨料,掺入高效减水剂改善流动性,膨胀剂补偿收缩,以及适量的矿物掺合料。这种配比使其具有早强高强、微膨胀、自流平等特点,能有效填充空隙,形成致密结构。
施工工艺方面,需严格遵循标准要求。基层处理是关键步骤,需清除油污、浮灰等杂质,提前24小时洒水湿润但不得积水。拌和时水料比通常控制在0.12-0.14,采用机械搅拌2-3分钟至均匀。灌浆应从一侧连续进行,避免产生气泡,必要时采用高位漏斗辅助下料。灌注完成后需养护,环境温度高于5℃时,覆盖湿布养护不少于7天;冬季施工应采取保温措施。
对于大面积灌浆工程,需设置伸缩缝,间距宜为3-5米。灌浆层厚度超过150mm时,应采取分层灌注措施。在高温环境下施工,拌合水温不应超过30℃,并尽量选择早晚时段作业。灌浆后24小时内避免振动,3天内不得承受荷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