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完成只是自流平地面工程的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的养护环节。养护质量直接影响地面的最终强度、耐磨性和使用寿命。不当的养护会导致表面开裂、起粉、强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封闭现场与初期保护
施工结束后应立即封闭现场,防止人员或动物误入。在夏季高温或通风过强的环境中,需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过快;冬季施工则需保持室内温度稳定。刚完成的地面极其脆弱,任何外力都可能留下永久痕迹。
环境温度应维持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温度过高会加速水分蒸发,导致表面龟裂;温度过低则会延缓水化反应,影响强度发展。
关键养护期的精细管理
自流平水泥的养护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表干期(施工后2-4小时)
此时表面已初步凝固,但内部仍在进行激烈的水化反应。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踩踏或负重。检查表面是否有异常,如气泡或局部不平整,但切勿试图修复。
初步硬化期(施工后24小时内)
地面达到可以行走的强度,但仍需保持洁净,避免砂砾等硬物刮伤表面。可进行轻微通风,但避免强风直吹地面。
强度增长期(施工后1-7天)
这是水化反应最关键的时期。理想的养护方式是覆盖养护:在地面完全干燥后,铺设专用养护膜或塑料薄膜,保持密闭环境。薄膜接缝处应重叠20厘米以上,并用胶带密封。
另一种有效方法是涂刷养护剂,它能在地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养护剂应均匀涂刷,确保全覆盖无遗漏。
对于室内小面积施工,可定期喷洒雾化水保持湿润,但切忌大量洒水,以免破坏表面结构。
长期养护与投入使用
7-28天养护期
即使经过一周养护,自流平水泥也只达到约70%的最终强度。这期间可逐渐增加荷载,但应避免重型设备直接接触地面。如需进行后续施工,应在地面铺设保护板。
完全成熟期(28天后)
此时地面已达到设计强度,可正常使用。建议在使用前清洁表面,并根据需要施作密封剂或饰面层,以增强耐磨性和美观度。
特殊环境下的养护要点
冬季施工需特别注意保温,可采用加热设备维持温度,但避免热源直接对着地面烘烤。夏季施工则应防止温度过高,必要时可采取降温措施。
高湿度环境下需加强通风,但避免风口直对地面;低湿度环境下则需采取更好的密封措施,防止水分流失过快。
养护期间应每日检查地面状况,记录环境温湿度变化,及时调整养护措施。任何异常都应在发现初期记录并评估,为可能的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精心设计的养护方案是自流平地面成功的保障,它需要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和材料特性进行调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只有通过科学、细致的养护,才能确保自流平地面达到预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