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浇灌用灌浆料是一种专门用于建筑结构连接部位二次浇筑的高性能材料,主要用于设备基础、钢结构柱脚、预制构件连接等部位的填充加固。这类材料需要具备高强度、微膨胀、自流平等特性,以确保浇筑部位的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
在材料性能方面,二次浇灌用灌浆料通常采用硅酸盐水泥作为基材,掺入优质骨料和多种功能性外加剂。其28天抗压强度可达60MPa以上,流动度控制在300mm以上,能够实现自流平填充。材料的膨胀率一般控制在0.02%-0.1%范围内,确保浇筑后与原有结构紧密粘结。此外,这类灌浆料还具有早强特性,1天强度可达20MPa以上,3天强度可达40MPa以上,可显著缩短施工周期。
施工工艺方面,二次浇灌作业需要严格控制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基面处理:需将原有混凝土表面凿毛处理,清除浮灰、油污等杂质,并在浇筑前24小时充分湿润基面,但不得有明水积聚。
2. 模板支设:应采用钢模板或优质木模板,确保密封性良好,模板内侧可涂刷脱模剂以便后期拆除。
3. 材料搅拌:建议采用机械搅拌,水料比严格控制在0.12-0.14范围内,搅拌时间不少于3分钟,至浆体均匀无结块。
4. 浇筑过程:应从一侧连续灌注,利用材料自流平特性自然填充,必要时可采用导流槽辅助。浇筑高度超过100mm时,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50-80mm。
5. 养护管理:浇筑完成后应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保湿,24小时后可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措施。
在特殊环境施工时,还需采取相应措施。冬季施工应选用防冻型灌浆料,并采取加热保温措施;高温季节施工宜选择早晚时段,避免阳光直射;潮湿环境施工需确保基面干燥,必要时采用风机除湿。对于大体积灌浆部位,建议设置温度监测点,控制内部温升不超过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