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灌浆料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设备基础、钢结构柱脚等部位的填充加固。我国针对二次灌浆料的性能指标、施工工艺等制定了明确的国家规范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在材料性能方面,国家标准GB/T 50448-201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对二次灌浆料提出了具体要求。抗压强度指标分为四个等级:Ⅰ级≥60MPa,Ⅱ级≥50MPa,Ⅲ级≥40MPa,Ⅳ级≥30MPa。流动度要求初始值≥300mm,30min保留值≥260mm。竖向膨胀率需控制在0.02%-0.5%范围内,以保证灌浆体与基面的紧密接触。泌水率不得超过1%,确保材料均匀性。
从材料组成来看,优质二次灌浆料采用特种水泥作为胶凝材料,配合级配合理的骨料体系。骨料粒径通常控制在0.5-5mm之间,采用石英砂、刚玉等高强度骨料。同时添加高效减水剂、膨胀剂等外加剂,保证材料的高流动性和微膨胀特性。部分特殊场合还会加入钢纤维或聚合物改性,提升抗冲击性能和粘结强度。
施工工艺方面,规范要求基层处理必须到位。施工前需清除基础表面的油污、浮灰等杂质,并提前24小时充分湿润基面。灌浆时宜采用高位漏斗法或泵送法,确保连续浇筑。对于大体积灌浆,应采取分层浇筑措施,每层厚度不超过100mm。浇筑完成后需及时覆盖养护,保持湿润状态不少于7天。
温度控制是施工关键环节。规范规定施工环境温度应在5-35℃范围内。冬季施工时,应采取保温措施,确保材料温度不低于5℃。夏季高温环境下,需控制材料温度不超过30℃,必要时可掺加缓凝剂调节凝结时间。
质量检验包括现场取样和实验室检测。每50吨材料应至少取样一次,检测项目包括抗压强度、流动度、膨胀率等关键指标。现场还需进行密实度检查,采用敲击法检测是否存在空鼓现象。对于重要工程部位,还可采用超声波等无损检测方法评估灌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