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结构植筋注胶施工工艺详解
## 植筋胶材料选择与性能要求
植筋胶作为二次结构植筋施工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结构连接质量。目前市场上主流植筋胶分为环氧树脂类和乙烯基酯类两大类。环氧树脂类植筋胶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抗拉强度通常达到18MPa以上,抗压强度超过60MPa,固化收缩率小于0.3%。乙烯基酯类植筋胶则具有更快的固化速度,30分钟内即可达到初步强度,适用于工期紧张的工程。
优质植筋胶应具备以下性能指标:粘度控制在3000-5000mPa·s范围内,保证良好的可注性;固化时间在4-8小时之间,便于施工操作;耐温性能应满足-40℃至80℃环境使用要求;抗老化性能需通过5000小时加速老化试验。
## 钻孔与清孔工艺要求
植筋注胶前需先进行钻孔作业。钻孔直径应比钢筋直径大4-6mm,深度不小于15倍钢筋直径。例如,Φ12钢筋需钻Φ16-18mm孔,深度至少180mm。钻孔时应保持钻机垂直,偏差不超过2°。
清孔是保证粘结质量的关键步骤。首先用压缩空气吹出孔内粉尘,然后使用专用钢丝刷反复清刷孔壁至少3次。对于重要结构部位,建议采用丙酮或酒精擦洗孔壁,彻底去除油脂和粉尘。清孔后应立即进行注胶作业,避免孔壁再次污染。
## 注胶施工技术要点
注胶应采用专用胶枪或压力注胶设备。注胶前需将胶管前端约20cm胶体挤出弃用,确保胶体混合均匀。注胶应从孔底开始,缓慢匀速后退注胶,注胶量应保证钢筋插入后胶体从孔口溢出。
注胶过程中需注意: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加热措施;相对湿度大于85%时应暂停施工;注胶速度控制在0.5-1.0m/s,避免产生气泡。对于深度超过300mm的植筋孔,建议采用分段注胶方式,每段注胶后插入钢筋至该段深度,再继续上部注胶。
## 钢筋处理与插入要求
钢筋表面应进行除锈处理,采用机械打磨或化学方法去除锈层,露出金属光泽。螺纹钢筋的螺纹沟槽内不得残留锈蚀物。钢筋插入端宜加工成45°倒角,便于插入和胶体流动。
钢筋插入时应缓慢旋转推进,旋转速度控制在15-30转/分钟。插入深度应达到设计要求的锚固长度,一般不小于15倍钢筋直径。钢筋定位后应立即用临时支撑固定,在胶体初凝前不得扰动。胶体完全固化前应避免钢筋承受荷载,固化时间根据胶体说明书确定,通常为24-7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