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0自密实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和纤维增强技术,实现了高强度、高耐久性和优异的体积稳定性。该材料以52.5级硅酸盐水泥为胶凝材料主体,掺入8-12%的优质粉煤灰和5-8%的硅灰作为矿物掺合料,水胶比严格控制在0.28-0.32范围内www.khshxcl.com。粗骨料采用5-20mm连续级配花岗岩碎石,压碎指标不超过8%,细骨料使用细度模数2.6-2.9的机制砂,含泥量小于1.5%。
在力学性能方面,该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达到60-65MPa,抗折强度较普通C50混凝土提高40-50%,可达7-8MPa。弹性模量维持在38-42GPa区间,既能保证结构刚度又具有适度的变形能力。钢纤维掺量为30-50kg/m³,采用长径比60-80的端钩型钢纤维,纤维抗拉强度不低于1000MPa,通过三维乱向分布形成立体增强网络,显著改善材料的抗裂性能和韧性指标。
补偿收缩性能通过复合膨胀剂实现,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6-8%。该膨胀剂由硫铝酸盐熟料、石膏和石灰石粉复合而成,在水化初期生成钙矾石产生适度膨胀,14天限制膨胀率控制在0.015-0.025%范围内,能有效补偿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同时配合养护制度,确保膨胀效能充分发挥,结构实体60天收缩值可降低至100×10^-6以下。
施工工艺采用全机械化浇筑流程。搅拌时采用先干拌后湿拌的投料顺序,总搅拌时间不少于180秒。运输过程严格控制坍落度损失,保证到场扩展度保持在650-750mm范围。浇筑时利用材料自密实特性,仅需轻微振捣即可排除大气泡,分层浇筑厚度控制在50cm以内。养护采用覆膜保湿结合喷水养护的方式,保持表面湿润状态不少于14天,重点控制3-7天的关键养护期。
在微观结构方面,钢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过渡区通过掺入1.5-2%的纳米二氧化硅得到显著强化,界面粘结强度提升30%以上。水化产物分析显示,28天时C-S-H凝胶与AFt晶体的优化比例形成了致密的微观结构,孔隙率低于8%,且孔径主要集中在20-50nm的无害孔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