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冻压浆剂是一种专为低温环境设计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混凝土结构的灌浆与修补工程。其核心功能是在0℃以下的低温条件下保持流动性,确保浆体充分填充孔隙,同时避免因低温导致的冻结或强度损失。该材料通常由硅酸盐水泥、特种外加剂、防冻组分及矿物掺合料复合而成,其性能指标需符合GB/T 50448-201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中对低温施工材料的特殊要求。
在材料性能方面,防冻压浆剂的初凝时间需控制在4-6小时,-10℃环境下7天抗压强度不低于20MPa,28天强度需达到设计标号的90%以上。其显著特点包括:1)冰点可降至-15℃以下,通过掺入亚硝酸盐、硝酸钙等防冻组分降低液相冰点;2)具备优异的流动度,30min流动度损失率小于5%;3)微膨胀特性,膨胀率控制在0.02%-0.04%区间,补偿低温收缩;4)氯离子含量低于0.1%,避免钢筋锈蚀风险。
施工工艺需严格遵循低温作业规范。基面处理阶段应清除油污、浮浆,施工环境温度低于5℃时需搭建保温棚。拌和用水温度控制在30-40℃,采用机械搅拌3-5分钟至均匀状态。灌注时应分层进行,每层厚度不超过50cm,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排除气泡。施工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与保温棉被,养护时间延长至14天,期间保持表面湿润。在-5℃至-15℃环境下,建议掺加3-5%的早强剂以提升初期强度发展。
材料配比设计需考虑冻融循环影响。典型配方中,42.5级硅酸盐水泥占比40%-50%,石英砂(40-70目)30%-35%,防冻组分(如亚硝酸钠)5%-8%,聚羧酸减水剂0.3%-0.5%,羟基羧酸类缓凝剂0.05%-0.1%。对于承受动荷载的结构,需额外添加0.5%-1%的钢纤维增强韧性。实验室验证阶段应进行-15℃冻融循环50次测试,质量损失率需小于3%,强度损失率不超过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