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水泥灌浆料作为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填充材料,其性能指标和施工工艺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根据现行标准规范,这类材料需满足特定的技术要求,包括流动性、强度发展、收缩性和耐久性等关键参数。
在材料性能方面,二类水泥灌浆料的初始流动度应控制在300mm以上,30min后流动度保留值不低于260mm。抗压强度指标要求严格,1天强度需达到20MPa以上,3天强度不低于40MPa,28天强度则需达到60MPa以上。这类材料采用硅酸盐水泥作为主要胶凝材料,掺入精制石英砂作为骨料,颗粒级配控制在0.08-1.25mm范围内,同时添加高性能减水剂和膨胀组分,确保材料具有微膨胀特性,其28天竖向膨胀率应保持在0.02%-0.1%之间。
施工工艺方面,二类水泥灌浆料对基面处理有明确要求。施工前需清除基面浮灰、油污等杂质,并提前24小时充分湿润基面,施工时不得有明水。拌和时采用机械搅拌,水料比控制在0.12-0.14范围内,搅拌时间不少于3分钟。灌浆施工应连续进行,单次灌浆厚度宜控制在50-100mm,当厚度超过100mm时需采用分层灌浆方式。对于大体积灌浆工程,需设置温度监测点,控制内部温升不超过65℃。
在特殊环境施工时,规范提出了针对性要求。冬季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灌浆后需采取保温措施;高温季节施工则应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必要时可掺入缓凝剂调节凝结时间。对于有早强要求的工程,可选用特种水泥配制的快硬型灌浆料,其12小时强度即可达到30MPa。
材料养护同样需要遵循规范要求。灌浆完成后应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保湿,终凝后开始洒水养护,养护期不少于7天。在干燥多风环境下,需增加养护频次或采用养护剂进行封闭养护。拆模时间应根据实际强度发展确定,一般情况下,当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方可拆除模板。






